秒配网
“从传达到对话”
作者 | 郑艳红
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
学生倾听关系的程度影响课堂转型的效果。如何在课堂培养师生之间相互倾听的能力?我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,设计了系列开学第一课:“袋子里的老师”“我眼中的同学”。
袋子里的老师
打破新学期教师和学生的诸多不适应,构建师生之间相互倾听的关系是核心。课前教师准备布袋一个,里面放置代表个人特质的物品3—5件。学生按四人小组座位,两两相对而坐。
环节一:两两倾听游戏
分享你和老师相处的故事。要求轻声细语,两人之间的谈话尽可能不要让其他小组同学听到。供选择话题:你有没有和老师相处愉快的事情?你有没有和老师发生冲突的事情?关于与学生和谐相处,你有哪些好建议给老师?
设计意图:学会用心倾听同伴的心声;用实际行动表示对同伴的尊重;营造安全、安静的探讨氛围。
环节二:布袋里的老师
每组派代表随机拿一个袋子里的物品,猜一猜物品与老师相关的方方面面;一人说,三人边听边记录,不插话,不打断对方;四人对重要问题展开讨论,汇总交流内容;小组同学逐一发表意见,其他同学补充、质疑;学生汇总“袋子里老师”的特点。
设计意图:选择代表教师个人特质的物品,引发学生对老师的兴趣;营造平等、信任的师生关系;小组成员学会基于相互倾听的探讨交流。
环节三:公共发表秒配网
四人同时上台,一人代表小组进行汇报交流,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,等小组汇报完毕再补充想法,或者提出疑问。
设计意图:小组同学公共发表,体现组间同学的平等;发表组员探讨共识的成果,让组员自信表达;锻炼同伴的倾听能力;让学生学会基于倾听的提问、质疑、探讨方法。
环节四:总结提升
教师揭露谜底,简单陈述“我与物品”的故事。
设计意图: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;教师专业成长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。
以上设计蕴含了学科真实学习、深度学习发生所需要的三个条件。一是挑战性任务。猜猜与物品相关的信息这一任务带有挑战性,需要学生在大胆假设、小心求证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。二是协同学习。每一件物品都反映了教师的不同侧面,包含的信息是丰富的,需要学生协同学习,在相互交流探讨中丰富完善自己的想法。三是心灵联结。“亲其师,信其道”,学生了解教师的各个方面,对教师产生亲近感。在学生探讨、教师揭秘的过程中,师生之间因倾听而产生了心灵联结,这时师生间就不再是冷冰冰的“教”与“学”之间的关系了。
我眼中的同学
为构建生生平等、协作、信任、关怀的关系,建立学生之间相互倾听的关系,设计以下活动。
环节一:画出你自己
请学生把A4纸折成四宫格,在四宫格中分别画出如下信息:你的学业目标,你的学习特点,你目前的学习状态,你目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。
设计意图:通过画画表现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,也让学生了解并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,激发学生直面困境的勇气。
环节二:两两倾听练习
1. 学生两两面对面坐,组成小组同伴。
2. 1号给2号看自己画的画,向2号讲述3分钟,2号认真倾听不说话,但可以用表情、动作来呼应。
3. 2号反馈“语文学习情况”1分钟,1号不说话,可以用点头、摇头来表示。
设计意图:说话者就自己画的内容进行交流,向对方诉说学习现状,在表达中不断清晰自己的学习情况。倾听者设身处地了解同学的学习情况,与自身产生共鸣,体会学习路上互相帮助、共同向前的感觉。
环节三:分享感悟
可以是学习方面的,也可以是认真倾听他人或自己所带来的奇妙感受。
设计意图:小组同伴面向全班同学分享,训练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,组成一个共同的学习场域,让学生的关系更紧密。
学生先要直面自己,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。然后,学生面对“画”细心观察,相互交流辨析,产生心与心之间的联结。在相互交流中,学生发现不管是大家以往公认的学优生还是学困生,在学习上都有困惑和不足之处,大家袒露心扉,觉得不再是个人的事,与其背负着巨大压力影响学习,还不如温柔地对待同伴,温柔地对待自己,学会直面不完美的自我。
两个倾听练习设计,给学生带来课堂转型的信息,“从传达到对话”的转换,也就是学生从注重获得累积知识技能的“勉强”,转换为以发言或作品展现自我思考,并与同伴分享及品味,追求实现“反思性学习”。
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
欢迎【关注】&【星标】&【转发】
来源 | 中国教师报
编辑 | 白衣
(全)
通弘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